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2014净土大经科注 第20集

2016-12-02 净空老法师 莲友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g0341td5efm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0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百七十七面第一行,念老的註解:

 

「元曉師等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因。我國善導、靈芝與日淨宗諸家則以持名為正行,發心為助行。兩者相左」。這兩派主張不一樣,兩派說的都有道理,好在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頭把它和合會通了,這是很了不起的做法。蓮池大師在《疏鈔》裡說,「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則雙取兩家而和會其義也」。發心,實在說,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得好,這個地方也引用了。他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能不能往生,先決的條件是你信不信、願不願,真信切願就取得往生的條件;「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說得好,比蓮池大師講得還清楚、還明白。

 

下面這是念老說,「今崇」,崇是崇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本經之宗」,這樣很好,「正是雙取兩家,復又攝歸名號,正與蓮池大師之意相契。且此八字,展之則為徹悟禪師之教曰: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約之則為蕅益大師所倡之信願持名」。這個徹悟禪師四句話十六個字說得好,我們如果真正為了生死、出輪迴,那就不能不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菩提心怎麼個發法?就是後頭兩句,「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就是發菩提心,持佛名號就是往生淨土。約之,簡單的說,就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說的信、願、持名。

 

「《彌陀要解》以信願持名為宗」,修行的宗旨,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用《彌陀經》做主修的經本,方法就是信願持名。並且說,「信願持名為一經」,就這部經的「要旨」,重要的宗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信願是真實智慧,沒有信願,持名做不到;不持名求往生,這個信願功德就唐捐了、落空了。所以大師說「得生與否」,能不能往生,「全由信願之有無」,這句話重要;「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不是說你念多少,是說你功夫的深淺,功夫深淺在於你的心清淨、平等、覺。這可以說把我們心,用心的深淺分了三個等級,最淺的是清淨心,得清淨心就能往生。功夫之淺是清淨,清淨是什麼?心裡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執著,真放下了。真正知道這個世間六道輪迴太苦了,知苦。

 

讀到淨宗經典,這是世尊以無盡的慈悲,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決定沒有謊言,決定不是欺騙我們的,我們對釋迦牟尼佛有信心,他不騙我。讀到經本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面前,當面把這個事情介紹給我,我們感恩,依教修行。依教修行是我真相信,我真願意去,我真想離開六道輪迴。到極樂世界幹什麼?成就智慧、成就德能、成就神通。成就幹什麼?成就之後,我有能力像阿彌陀佛一樣,到十方諸佛剎土六道裡頭去度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就有能力現什麼身。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同樣的旨趣,但是走那些門難,路很長,不曉得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就。我們念佛往生淨土,可以說我們看得到,這目標看得到,很短暫,真正功夫得力,三年就成功了。三年還有壽命,壽命可以不要了,真能走。

 

《淨土聖賢錄》裡頭所記載的,《往生傳》裡面所記載的,包括我們眼前能看到的這些同修,確實有同修壽命還沒到,不要了。一見佛,他就往生,他就把這個機會抓緊了。這個機會好不容易,見到阿彌陀佛,能不求往生嗎?像瑩珂一樣,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陽壽,十年之後,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瑩珂跟阿彌陀佛說,我十年陽壽不要了,現在跟你去。佛 34 44740 34 15231 0 0 3930 0 0:00:11 0:00:03 0:00:08 3930答應他了,好!三天之後來接你。為什麼當時不帶他去?當時帶他去,得利益的他一個人,三天之後得利益的人有千千萬萬的人,為什麼?他表法,讓人家看到。所以佛留三天讓他積功德,他做出這個樣子給人看,別人一看相信了。連他念三天三夜都能往生,何況我們!為什麼?瑩珂是破戒的法師,造作惡業的法師。他有智慧,他聰明,他要再待十年,十年不知道造多少罪業,說不定不能往生,這個機會很難得。他三天三夜,怎麼樣把阿彌陀佛念來?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就是蕅益大師所說的「真信切願,一心專念」。不是真心懇切的願望不能感動,真誠心能感動人,決定不是假的。

 

前年,二0一二年,國內劉素青居士發心給我們表法,做一個樣子給我們看,做什麼樣子?自在快樂往生。她那個時候是有生病,晚年身體不很好,但是走的那天她一點痛苦沒有,有說有笑。大家在聊天,時間到了,她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別人看不到,她看到了,她說我走了,就真走了。像海賢老和尚的母親一樣,海賢老和尚的母親沒有病痛,臨走的時候,自己親自下廚房包餃子,把家人都召集來吃個團圓飯。吃完了,在椅子上一坐,雙腿一盤,說我走了,就走了,多瀟灑!劉素青居士確實身體是不好,生病,但是她走的那天,一點都不像有病的樣子。歡歡喜喜,有說有笑,時間一到,告訴大家我走了,就真走了,這給我們現身說法。劉素青居士她還有十年壽命,不要了,為我們表演,為我們作證,三轉法輪裡頭作證轉。這個緣起是她妹妹劉素雲,劉素雲很感慨的告訴她,這些年來我們修念佛法門,講得很多,領眾跟大家一起念佛也不在少數,就是沒有人做個樣子給大家看看。如果有人做樣子給大家看,人家看到了,這不能不相信。她聽到了一口答應,我來做,她就承當了,就這麼個緣起。真的做出來了,往生過程全程錄像下來,送來給我看。

 

在往生之前第八天,她的妹妹劉素雲聽到一個聲音,這個聲音是數目字,一組,二0一二一一二一一二,這麼一組數目字。她把它記下來,也不知道什麼意思,送給她姐姐,她姐姐看了一下,笑一笑,收起來,就是她往生的時間。二0一二是年,一一是十一月,最後是十二點,二十一號十二點。時間一到,真的非常準確,一秒鐘都不差,她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她,她就走了。別人看不見,沒看見佛,但是她說我上蓮花,坐蓮花那個動作你能看得到,她爬上蓮花,坐在當中。雖然她是在床上,那些動作是爬上蓮花的樣子,大家看到了。不是假的,真人真事。所以我們要真正相信,決定不能夠懷疑。這些人真是慈悲到極處,給我們做出榜樣。她是十一月二十一號上午十二點鐘走的。所以這是真的。我們有堅定的信心、願心,不想在這個世界多待一天,要有這樣的願心,非常懇切。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的深淺,這個深就是深心。清淨心是最淺的,平等心是高一個層次,覺心是最高的,覺是什麼?覺是覺悟,清淨、平等是定。清淨心,在大乘教裡頭常說的,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說,對待世間一切人事物等等不再執著,可以做到隨緣,看到什麼都好,這是阿羅漢、辟支佛,絕對不會被七情五欲所染污,這清淨。平等心更高,不但不染污,分別都沒有,於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但是他還有起心動念,這大乘菩薩的禪定。到法身菩薩,連起心動念都沒有了,這個心就最深了,法身菩薩。那就是經題上面講的覺,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樣的人念佛往生,生實報莊嚴土。不分別、不執著,生方便有餘土。清淨心生凡聖同居土,這個裡頭也是有三輩九品,上品的清淨心可以生到方便有餘土。清淨心是功夫成片,是事一心不亂,平等心是理一心不亂。

 

這個問題怎麼修法?就是放得下。最難放下的,親情、恩情,最難放,名聞利養、七情五欲。所以經典上一再教導我們諸法實相,這一切法的真相要了解,真相是什麼。真相,一切現象全是虛妄相,全是一場夢,醒了之後痕跡也找不到。《金剛經》在中國佛教,無論學佛不學佛都讀過,沒有人不讀過《金剛經》的。為什麼?《金剛經》簡單明瞭,只有五千多個字,全是教我們認識宇宙萬物的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是生滅法,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找不到一樣東西是不生不滅的,找不到。這一切生滅法全是假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真正知道了,不能把這一切萬法放在心上,這就對了。《金剛經》的作用就在此地,不把它放在心上,它是假的。

 

那把什麼放在心上?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生不滅,它是永恆常住的,它沒有生滅。不生不滅是真的,有生有滅是假的,記住這個原則。凡是有生有滅的,不放在心上,世間的恩愛有生有滅,世間的怨恨也有生有滅,統統不要放在心上。這個東西有變化,愛可以變成恨,怨恨又可以變成愛,反覆無常,它不是真的,假的,別當真。教我們看破、放下,我們要真正把它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裡,落實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

 

一切世間法、世俗法並不妨礙修行。我們在前面學過無住生心,生心就是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大乘教裡頭常說的,真誠心、深心、大悲心。真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真誠心就是真心,這不是妄心,真心能生能現萬法。深心跟慈悲心是真心的作用,它起作用,起作用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對自己的,一個是對別人的。對自己叫深心,對別人的叫慈悲心,用慈悲待人,用深心克己。深心是什麼?我這幾十年講菩提心,深心我用《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要用這個心對待自己。清淨不受染污,平等心不為動搖,別人冤枉你,別人毀謗你,你聽了生不生氣?如果一生氣,你被他動搖,你就錯了。要怎麼樣?聽了之後笑笑,沒事。聽了之後要想一想,他毀謗我,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有這個過失,他說出來了提醒我,我要改過自新;我沒有,他誤會,笑笑,絕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被動搖了,就搖晃了。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菩提心是不動的,這就深,深度。再深,再深就本心就現前,真心現前了。真心是覺而不迷,那是法身菩薩的自受用,平等是三乘菩薩的受用,清淨心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受用。自受用,這個多快樂!對待人一片慈悲,慈悲就是愛心,佛不叫愛,佛法不講愛,講慈悲。為什麼?愛容易讓人誤會,愛裡頭有情,有情就壞了,有情不是真愛,假愛。慈悲是以理智為基礎,它是真愛,它不是假愛。真愛永恆不變,假的愛反覆無常。

 

這菩提心大乘經上講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日常生活當中要用上。不被外面境界所轉,能轉外面境界,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所以修學佛法頭一個,就是教你發菩提心。淨宗發菩提心格外的嚴格,為什麼?真為生死,不為別的。人在世間,最大的一樁事就是生死,其他,六道裡頭其他的五道,了生死出三界都不容易,唯獨人道。為什麼?人道苦多樂少,容易覺悟;天人樂多苦少,他沒有覺得他苦,不容易覺悟;惡道苦多樂少,也不容易覺悟。只有人道,苦樂一半一半的,所以菩薩成佛一定是在人道。天道裡面,諸佛菩薩不以佛身去度他們,以菩薩身、用聲聞身,就是阿羅漢、菩薩,唯有人道裡頭能見到佛。畜生道亦如是,佛菩薩在畜生道裡現身現同類身,所以畜生見不到佛菩薩。

 

佛菩薩慈悲,永遠不離開苦難眾生,佛菩薩對眾生的恩德超過父母,父母對子女的恩德是一世,佛菩薩生生世世。我們不覺悟,我們不成佛,他都不捨棄我們,無論在哪一道,常常追隨著。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要明瞭,明瞭就會生感恩的心,就會勇猛精進,為什麼?我不認真學習,我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我成就了,這一家人,連列祖列宗都沾光,為什麼?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家裡面的祖宗在哪裡你一眼就看到了,他現在在哪一道,你就會有緣去幫他忙,去引導他念佛求生淨土。自己不能往生,家親眷屬在哪裡見不到。

 

現在人都跟西方學,西方價值觀裡頭沒有孝道,也沒有師道。西方人,父子,小時候是父子,長大之後是朋友,父子就沒有了;小時候有老師,長大了老師也是朋友,五倫他只有一倫。價值觀裡頭講究利害,有利是朋友,利益衝突就是敵人。所以那樣的社會我們過不慣。我在國外很多年,因為學佛,外國人尊重宗教,但是尊重宗教一年比一年淡薄。我在四、五十歲的時候,一般外國重視宗教還不錯,到七、八十歲的時候,外國人信仰宗教愈來愈少了。梵蒂岡的主教本篤十六告訴我,他們天主教有統計,告訴我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人口逐年下降,他也很憂慮。再過個一百年,這個世界上還有沒有宗教就成問題了。我在美國,常常看到教堂門口掛牌子要賣。教堂為什麼要賣?我就問他。沒有信徒來了。中國傳統文化沒落了,外國宗教的教學沒落了,這是世界動亂真正的原因。

 

諸位看過水實驗的結晶的照片,有人把每個宗教它們的名字名稱、經典讓水看,經典念出來讓水聽,結晶之美讓人看了生起敬畏之心。才發現每個宗教都好,美好。如果是迷信,水結晶一定是很難看。水會看字,我們自己來做實驗,誠信跟迷信讓水看看,看看它的反應結晶如何?可以寫兩句話,宗教是迷信,看看水結晶的反應,宗教是正信,這兩個比較一下看。確實讓我們認真去反省,宗教教育是人類不能缺少的。宗教教育內容是什麼?是倫理、是道德、是因果,這三樣東西是人類主要的教育,人能夠活得尊嚴,活得有意義、有價值,不能離開這三樁事。

 

我們再看這邊下文,「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慧行是看破,行行是放下。你看得清清楚楚,真的我們要獲得,假的我們要放棄,這是慧行。「又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大本阿彌陀經」,這個括弧裡說,指《無量壽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這段話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頭所說的,說得一點都不錯。蕅益大師晚年專修淨土,往生極樂世界。晚年自己給自己取了個外號叫西有道人,西是西方,有就是承認西方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真有。這個名字就是說他對西方世界誠信,叫西有道人,勸人念佛。

 

「可見信願持名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正是同旨」,同一個宗旨。「蕅益大師以信願持名」這四個字「為小本之宗」,小本就是《阿彌陀經》。「大小兩本,宗旨應同」,《無量壽經》是大本,《阿彌陀經》是小本,大本、小本宗旨完全相同。「故今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無量壽經》修學的宗旨,「正是遵奉蕅益大師之垂教也」。本經的宗旨確實祖師許多說法,但是蕅益大師最簡單最扼要最直截,簡單,就四個字,信願持名。我們以這個宗旨來看,海賢老和尚他為我們表法,九十二年一句佛號,真的是信願持名。晚年有這麼圓滿的成就,九十二年念佛所得來的。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觀經云: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這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這三心我們一看就知道,這三心是菩提心。我們看念老註解。「又《觀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這是淨業三福,大家都很熟悉。三福裡面第三條,「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一條最後一句是弘法利生,前面十句全是自利。你看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為自己;第二條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還是為自己;第三條裡頭,「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為自己,成就自己;最後「勸進行者」,行者就是修學這個法門的人,要去幫助他,要勸導他勇猛精進,幫助他提升。所以這頭一條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之後要深信因果。

 

深信因果這一句,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的時候,在台中住了十年,當時對這句話,想了幾個星期想不懂。為什麼?這三福第一條是人天,第二條是小乘,第三條是大乘菩薩,難道菩薩不相信因果嗎?所以,深信因果放在第一條,我沒有問題。我們常常講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是教育的基礎,什麼時候學的?從小就要學,是紮根教育,這三個根。儒是倫理的根,道是因果的根,佛是大乘的根。怎麼會菩薩不知道因果?我的疑問從這兒。到後來在大乘經裡面明白了,這個因果不是普通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許許多多菩薩不知道,太多了!如果知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大家都很容易成佛,很快速的成就了,哪裡要三阿僧祇劫?哪裡要無量劫?所以才悟出這個因果專講念佛,不是一般因果,那放在那裡才管用。菩提心發了,三乘菩薩就發了,但是他不相信這個因果,這是難信之法,不相信淨土法門。縱然淨土的經典他學過,他也打了很多問號,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起了個什麼觀念?錯誤觀念,這是佛對一般根機淺薄的人安慰的話,不是真的。這就懷疑了,他的機會就錯過了。所以要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我們現在明白了,不是大乘經全部都讀,那就錯了。廣學多聞在歷史上有幾個人成就?真正是利根,不是凡人,所謂是一目十行,博學強記,少數人,是天才。可是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應該是平等的,為什麼我們的天賦不平等?這個裡頭的原因要講根器,佛法裡面講,善根、福德不相同。善根,過去生中培的,那些特殊天才的人,過去生中他學過,學得很多,生生世世都在學,阿賴耶識裡種子多,這一世又遇到,一引它就出來了。過去生中沒有學過,這一生中碰到非常生疏,他學起來困難,困難就沒興趣,自然就退轉了。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

 

佛陀的教誨,他有他的智慧,有他特殊的理念跟方法,這是正教,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一生就能成就。成就的標準是明心見性,這才算成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禪宗叫明心見性,教下叫大開圓解,就是大徹大悟,淨土宗叫理一心不亂,也是大徹大悟。每個宗派名字名稱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都希望一生能拿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好比我們學術裡頭的博士班,你拿到博士學位才算成就。佛教一般眾生,一生當中能不能拿到?能拿到。佛教給你的方法,你真相信,你不懷疑,你真依照去做,你肯定拿到,那就是一門深入。你學一部經典就是一門深入,學多久?一生,一生就學這一部經典,其他的統統別學。為什麼?一生搞一樣,你的心念就一樣,就是一樁事情,容易得定;換句話說,用讀經的方法來修禪定。什麼叫禪定?清淨心裡頭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就是禪定。有雜念、有妄想,六道凡夫心;清淨心是真心、是佛心,平等心是佛心。

 

佛是清淨平等覺,每個人心都是清淨平等覺,就是你有妄想、有雜念,把它破壞了,它不起作用。帶著妄想分別執著,這就叫妄心,執著是染污,染污就不覺了,分別就是波動,大風大浪,起伏不定。所以真心的德用失掉了。佛法沒有別的,就是幫助你恢復真心,用什麼方法?戒定慧。教給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戒律,你要遵守;教給你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也是戒律。因戒得定,你能夠把這個規矩守住,一生都不改變,天天幹,久久就得定。定是什麼樣子?妄念沒有了,雜念沒有了,妄想沒有了,這就得定。定有淺深,淺的定是剛剛伏住,心不起妄念。你看,我們讀經、念佛,心裡妄念沒有了,不讀經、不念佛又有了,這功夫淺,功夫要加深。一千遍不夠兩千遍,兩千遍不夠三千遍,一定要讀到我不讀心也是清淨的,也沒有雜念,也沒有妄想,不念經也是,這就什麼?這就得定了。得定之後好,讀經不要放棄,還照以前一樣天天讀,為什麼?求自見,自見就是大徹大悟。以前光讀,讀得很熟,裡頭的理不懂,突然開悟了,全明白了。這就是開悟,開悟全明白了,不但你學的這部經明白了,你沒有學的東西全明白了。這是真正的教育。

 

我們看《壇經》裡面所記載的,五祖忍和尚,他能夠知道惠能大師。惠能在那個時候是個小年輕人,二十四歲,在碓坊裡舂米、破柴八個月,那八個月是什麼?修定,修禪定。用什麼方法?用舂米、破柴,他一天幹到晚,幹得不休息,他是在修禪定。修什麼?修不分別、修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他修的是圓滿的大定,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八個月大概差不多了。五祖也來考試,所以出個題,叫大家作一首偈給他看,看看是不是開悟了,如果開悟了,衣缽就傳給他。這是在道場公開的。

 

三天之後,神秀大師,這是被逼的,不得已作一首偈子。自己沒有把握,不敢送給老師,貼在外面牆壁上。五祖看到了,說不錯,很好,大家照這個偈子修行,會得好處。這個偈子傳開了,大家都念,「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大師在碓坊裡聽人家念,問他念什麼?五祖要傳法,要大家寫一首偈子給他看看,這是神秀大師作的。他聽了心裡就明白,這偈子沒見性。要求寺院裡面這些熟人,帶他到貼偈子這個地方,說我要去拜一拜,培一點福報。《壇經》上這句話意思很深,惠能不是住幾天,住了八個月,八個月這個寺廟裡頭不熟悉,這說明什麼?說明他老實。工作分配在碓坊,就沒有離開碓坊,外面哪裡都不知道,禪堂在哪裡不曉得,講堂在哪裡不曉得。老實到這種地步,真可愛,老實得可愛。五祖跟他就是來的時候見了一次面,以後在碓坊再沒見面,這兩個人心心相印。他拜了之後,他說我也有一首偈子,請人家幫他寫。他把神秀偈子改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偈子一寫出來,大家轟動,五祖聽到了,趕快拿著鞋子把它擦掉,告訴大家沒見性。大家這個浮動就平息下來,擦掉了。

 

第二天巡寮,巡寮是方丈、住持到整個寺廟去看一遍,叫巡寮,每個地方去看看。這第二次跟惠能見面,他在舂米,問他,米熟了沒?惠能說早已經熟了,「猶欠篩在」,還沒有篩出來,舂熟了。他們的話是平常話,別人聽不懂,他們兩個心裡有數。問他熟了沒有,是問他功夫熟了沒有,不是舂米;他說熟了,猶欠篩在,沒有人印證,意思是要求老和尚印證。老和尚拄著柺杖,在他碓上敲了三下,走了,他明白,半夜三更召見。他三更摸到方丈室,門沒有關,一推就進去了。五祖接見他,跟他講《金剛經》大意,惠能沒念過書,不需要經本。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說了五句話,這五句話就是他的畢業論文,就是他的考試。說到「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說行了別說了,衣缽就傳給他。《金剛經》不講了,後面全通了。

 

在逃難的期間,遇到無盡藏比丘尼,他那時候沒出家,居士。在寺廟裡做義工,沒有身分地位。衣缽得到了,老師,就是五祖,叫他趕快離開。他說我到哪裡去?你從哪裡來,還回到哪裡去。要躲避,避免別人嫉妒傷害,等到時節因緣成熟你再出來。他跑到獵人隊去藏起來,替獵人看守獵物,為他們燒飯,伺候這些打獵的。這些人都是殺生的,在這個裡面躲避是最安全的,佛法不殺生、不偷盜,他跑到一個殺生的裡面,人不會想到他會到這裡頭來。居然在獵人隊裡頭住了十五年,風浪平息了,大家把這樁事情淡忘了,他出來了,在現在廣州光孝寺出現。

 

正好印宗法師在那裡講《涅槃經》,外面旗桿上,風吹著旗桿在擺動。兩個出家人在說話,你看,風動,那個人說不是,幡動,兩個人都不服氣。惠能坐在旁邊聽到了,勸他,「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兩個人非常驚訝。印宗講完這堂經下課,看到他們三個人在說話,就來看看到底怎麼回事情。他一聽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他也非常驚訝,他就想到,是不是五祖的傳人?失蹤了十五年,不曉得到哪去了。他就問他,是不是你?他承認了。衣缽在嗎?在。打開我們看看。他一看是真的,印宗佩服得五體投地。那個時候印宗是嶺南,就是廣東這個地區一位高僧大德,很有聲望,跟他學習的人很多。他給惠能剃度,印宗是惠能的剃度師,剃度之後,他反過來拜惠能做老師。能大師經過印宗這一抬舉,身分地位馬上就高起來,是印宗的老師。印宗了不起,沒有嫉妒心,真的是見賢思齊,發現第六代祖,趕緊皈依,拜師。所以印宗是惠能的法子,傳法的弟子,印宗是惠能的剃度師,出家他剃度的,他們兩個是這樣的關係。

 

所以講深信因果,讀誦大乘,一定要守規矩,不守規矩不能開悟。開悟的道路是因戒得定,因規矩你的心才定下來,心定下來之後,不定什麼緣分就開悟了。沒有開悟之前,讀經是修定,別人是盤腿面壁修定,他是用讀經修定。修定的方法太多了,無量無邊,就是要專注。所以不能學太多,學太多那是求知識,不能得定,就是一樣。絕不求解意,這個字什麼意思,這一段什麼意思,不求,只讀,為什麼?要清淨心。如果要想這個意思,就是妄念,就是妄想,就是雜念,不許可。叫你讀一千遍,叫你讀一萬遍,都不可以想意思,沒有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來的意思?要的是什麼?要的是清淨心、平等心,你只要把平等心、清淨心找出來就成了,這個功課就圓滿了。

 

來佛寺的三位大德給我們現身說法,他用什麼方法修定?用一句佛號,他連經都沒有,他不認識字。就這一句佛號,一門深入,三年肯定得定,三年之後再過三年肯定開悟,不定是徹悟,有小悟、有大悟,最後是徹悟。海賢老和尚二十歲出家,師父教他這一句佛號,三十歲,十年,肯定念佛三昧證得了;頂多再十年,四十歲,大徹大悟。為什麼不能弘法利生?在這個時代,不相信佛法的人多,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不許念佛,他心裡念佛;不許拜佛,半夜起來,別人睡覺了他拜佛。雖然是大徹大悟,也要用這個方法。身體健康,體力不衰,用這些方法感化眾生。

 

一百一十二歲還上樹,去修這些樹枝。有幾個認識他的人到他小廟來看他,他小廟前面柿子樹結了很多柿子,熟了,他上樹摘了一籃子下來,分給大家吃,一百一十二歲。問他見過阿彌陀佛嗎?見過。阿彌陀佛跟你說什麼?我要求阿彌陀佛帶我往生,他不帶我去,要我表法。他一生跟阿彌陀佛見過多少次?我可以說絕對不會少於四次,就是換句話超過四次。四次的標準是慧遠大師,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他一生四次見阿彌陀佛。賢公老和尚出家念佛到往生九十二年,九十二年絕對不止四次,他跟阿彌陀佛很熟了,像老朋友一樣。在這個世間表法是代眾生苦,我們要知道,做榜樣給人看,不能不知道。

 

所以我們看他的光碟,看他的文字報告,要能看得出裡面的內容,要有深度,你才真正認識他,真正了解他,才真正發心向他學習。來得及來不及?來得及。真正發心向他學習,一年就看到很好的效果,兩年、三年就能追上他,自在往生。如果還有壽命,不要了,我要提前到極樂世界去,你肯定見佛。阿彌陀佛很慈悲,你提什麼條件他都會接受,你願意留在這個世間表法,壽命到了,他會把你壽命延長。我相信,海賢法師一百一十二歲這個壽命是阿彌陀佛給他延長的。為什麼給他延長?在這個時候習主席主政了,政策明顯的要尊重傳統優良的文化,不再反對宗教,不再不准人念佛。他在這個時候出現,為我們證明,佛法是真的,不是假的。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替我們這個時代修淨土的人增長了信心、堅固了願心。讓我們這些人,都能在往後有生之年之內修成正果,往生不退成佛。所以,我覺得他壽命沒這麼長,他等習主席,只有在習主席這個政策之下他放心走了。要會看!

 

今天傳統文化不僅在國內興起,在全世界都看到,國外的人逐漸逐漸對中國文化尊重,開始學習了,這是好事情。正是英國湯恩比所說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社會問題,他說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們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來做實驗,真有效果,這個效果現在逐漸在國際上擴大。老和尚這一生所受的苦難有價值、有意義,從佛法來說,那是無量的功德,積功累德,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走得這麼瀟灑、這麼自在。這一點,每個念佛的同學都應該記取,我們要發願,往生的時候像這樣,這是真的。要有人助念往生不可靠,不一定是真的,這種自在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

 

這是至誠,下面深心。深心,古人的解釋是好善好德之心,也說得很好。我早年在美國、加拿大講經,跟大家介紹菩提心,我記得我第一次講《無量壽經》是在加拿大,第二遍是在加州。講到這個地方,我突然感覺到,這經題上清清楚楚,深心是什麼?就是清淨平等覺,大家好懂,非常具體。深心是自受用,菩提心的自受用,就是至誠心的自受用。所以我就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用這十個字來講菩提心,大家好懂。深心是什麼?就是清淨、平等、正覺,自受用。我們學佛怎麼對待自己?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平等,一天比一天有智慧,覺就是智慧增長,這是菩提心。大慈大悲,這就是發願迴向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這三心你統統具足,你決定往生,語氣非常肯定,那是《觀經》上說的話。後面是念老在此地做總結,「發此三心,亦即發菩提心也」,發這三心就是大乘教裡頭所說的菩提心。

 

我們看底下一段,第四段,「菩提心義云」,《菩提心義》是書名,這裡頭說,「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這句話很重要。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標準,換句話說,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我們不但學佛,單單講做人,菩提心對我們就非常重要,菩提心是真心。人生在這個世間,要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活得歡喜、活得快樂、活得幸福,這日子怎麼過?要用菩提心。我們用真心待人,用真心對待自己,用至誠心對自己,自己的心就是清淨、平等、正覺。這三句是三個層次,有少分的真心是阿羅漢,凡夫沒有真心,都是假的,虛情假意。對你再好,高名厚利在你的眼前,你就會變心,那就不是真的。真心是永遠不會變的,只有佛門裡有,我們一定要曉得,佛門教給我們。

 

所以阿羅漢、辟支佛,少分的真心,他用真心了,也就是他用清淨心,他不會受到外面環境染污,能做到這一點;菩薩,那個至誠心就多分的;法身大士是圓滿的,圓滿的菩提心。多分的就是他不但清淨他還有平等,這是菩薩;只有清淨沒有平等,這小乘,聲聞、緣覺;圓滿的就是有覺了,正覺,這是什麼人?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就是具足的菩提心,對待自己。我們求什麼?就求這三種心,這三心,清淨、平等、覺,用這個心生活,用這個心工作,用這個心待人接物,你所過的佛菩薩的生活,多自在!

 

海賢菩薩過這種生活,我們要知道,他生活得有意義、有價值,他非常幸福快樂。我們覺得他過得很苦,他自己很快樂,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地方可以避風雨,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任何壓力,你們覺得痛苦,他全沒有,你說多自在。對人接物一片真誠慈悲。你看,種那麼多地,他沒有必要種那麼多,這個小廟只有四個人住,種五畝地就夠了,一家人的生活全解決了,五畝地就行了,為什麼要種一百多畝?這是他的大慈大悲,他要幫助農村裡頭苦難的老人。現在農村裡年輕人都出去了,外面去打工去了,老人怎麼辦?所以,他不要人家的田,不用人家的田,他開荒,沒有主的土地他開,開發出來之後他種稻米、種糧食、種蔬菜。種那麼多,到處分給別人,財布施,體力是內財布施。這就是他的大慈悲心,他真幹,愛心不是假的,真正用自己勞力做出來,惠施給大家。

 

所以,我用這個解釋菩提心好懂,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十個字。另外我們做人,這老師教給我的,修行修什麼?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我把它做成一副對子,學佛依照這個對聯二十個字,不會走錯路,決定有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佛教入门篇|认识佛教【全】

净土入门篇|净土资粮【全】

佛说阿弥陀经【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

普贤菩萨行愿品 【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

往生论讲记【全】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

太上感应篇 【全】

学佛问答汇编一

佛典寓言汇编一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全】

陈大惠-弟子规看天下【全】

陈大惠-教孩子的学问【全】

陈大惠-孩子要有好老师【全】

经典文章汇编一

001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汇集

002 佛说阿弥陀经 汇集

00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汇集

004 普贤菩萨行愿品 汇集

005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汇集

006 往生论 汇集

007 地藏菩萨本愿经 汇集

008 十善业道经 汇集
009 太上感应篇 汇集

101 认识佛教 汇集

102 净土资粮 汇集
103 学佛问答 汇集
104 佛典寓言 汇集

105近代往生录 汇集

106 净空法师答四众弟子问 汇集

201 细讲弟子规 汇集
202 东魁禅语 汇集

203 弟子规看天下 汇集

204 孩子要有好老师 汇集

205 教孩子的学问 汇集

901 经典文章 汇集

净宗学院| http://new.pllc.cn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http://www.amtbhk.com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http://www.amtb.tw

华藏卫星电视台| http://www.hwazan.org/web/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http://sxjyqqw.org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目录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